熱烈祝賀“2019年陳國璋教授及卓華教授系列講座暨上海市消化系統(tǒng)腫瘤多學科診療新進展學習班”11月3日在上海順利召開。寬闊的雙層禮堂座無虛席,來自國內的病理同行們認真聆聽大師的風采。
早上的講課過程中,陳國璋教授分享了一例“胃母細胞瘤”病例,此例病例最終用我司GLI1斷裂探針得以確診。陳教授向大家表揚了我們,說此探針到處找尋都沒找到,但是我們國產公司卻已經研發(fā)出來,并秀出了我們公司的網(wǎng)址。此處激動并害羞好一會~~
胃母細胞瘤于2009年首次被Miettinen等人命名報道,其具有形態(tài)學較一致的兩種細胞成分,卵圓形或梭形細胞(細胞核類似于平滑肌腫瘤或胃腸道間質瘤)及上皮細胞(呈簇狀或條索狀)。免疫組化顯示其有上皮成分表達AE1/AE3、CK18和CK7,不表達CK5/6、CK20和EMA;間皮成分表達vimentin和CD10;兩種成分均不表達CD34、CD99、ER、CD117、SMA、desmin、S100、P63、calretinin、chromogranin、synaptophysin、CDX2和TTF-1。由于此腫瘤與其他器官的母細胞瘤有一些相似之處,因此Miettinen等人建議將這一獨特的、至少是低度惡性的胃上皮-間葉性腫瘤命名為“胃母細胞瘤”。
此腫瘤命名報道后,國內也陸續(xù)見有報道。后來,隨著分子進展,發(fā)現(xiàn)此腫瘤伴有重現(xiàn)性MALAT1-GLI1融合基因;而對照組病例(包括雙相型滑膜肉瘤、平滑肌瘤、平滑肌肉瘤、韌帶樣纖維瘤病、EWSR1-FLI1基因融合的尤文肉瘤、腎母細胞瘤、胃腸道間質瘤、叢狀纖維黏液瘤、Sonic hedgehog型髓母細胞瘤、正常胃粘膜和固有肌層)都無MALAT1-GLI1融合基因。(上兩段摘自作者“慧海拾穗”寫的文章“同“母”異父的兩姐妹:《胃母細胞瘤》和《腎母細胞瘤》”。)
我司一直以來專注于病理診斷相關新靶標探針的開發(fā)并積極注冊報證,在此腫瘤見于報道后,我司立即著手開發(fā),且取得GLI1斷裂探針的一類產品注冊證。
陳教授在公開場合表揚我們,也是可以理解的到大師的情懷,是希望我們國產品牌越做越好的。我們后輩當須更為努力,認真做事,方可不負大師的殷切期望!